測試廣告1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學習鑄夢集團的經驗都是失敗的。讀書都 m.dushudu.com
就比如鑄夢集團剝離出去的夢支付,這部分業務交給一家跟自家的投資基金合作成立、由葉汐瑾主導的木槿創投持股的木槿集團。
雖然饒了這麼大個彎子,但本質上夢支付以及共享生態背後的大老闆依然是鑄夢集團,桃氏投資基金只持有百分之二十的股份。
而且葉汐瑾非常喜歡自己大侄子桃醉搞出來的那套管理體系。
不用每天開會動員,拿着平板坐擁半休閒的老闆人生,那才是一個成功企業家該有的工作和生活狀態。
由知人善用到通過合理的智能管理體系反饋的數據來管理企業,帶來的是更有生機的企業發展,以及更為和諧的員工關係。
也能最大程度的減少企業家在企業管理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不搞研發的木槿集團,使用的是桃醉和軟件部門為了木槿集團的業務量身改造的智能管理系統,效果拔群。
而第二個有這種優待的企業,自然就是老桃親自主導的投資基金。
用數據把旗下的投資經理管理起來,以數據為導向,雖然還是無法避免一些弊端和漏洞,但是卻一改之前的局面。
最起碼投資的優質項目增加了很多,很少再出現投資投成老闆的尷尬局面。
跟一般的互聯網巨頭不同,老桃更喜歡幫有能力的團隊保駕護航,而不是鵲巢鳩佔。
這一直都是桃氏投資基金在業內好名聲的由來。
但也不是沒有弊端,那就是跟那些互聯網大廠一比,沒有自己的生態圈,很難在起到行業集群效應。
不過這些在鑄夢集團崛起後都不是問題了。
老桃通過鑄夢集團也已經認識到了時代發生的變化,開始逐步調整戰略發展方向。
比如說桃樹集團加大了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和農副產品業的投資,以及農業類科技的投資,例如種子、農藥、種畜等桃樹集團已經形成規模化的領域。
通過自家孩子的鑄夢集團他算是看明白了,現在的商業已經跟過去不同了。
過去在意的渠道、市場、甚至是管理等眾多因素,都被技術打破了。
星夢購物平台就有企業對企業的交易模式,市場就是企業對普通用戶,管理就更不用說了,鑄夢集團都實現波動平面化管理了。
老桃他們那一帶生意人在意的那些東西,突然就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
而企業的博弈也更多的變成了技術上的博弈。
就連老桃也不得不承認,如果鑄夢集團這樣的科研能力強的企業大舉與桃樹集團競爭,
那麼就算短期桃樹集團靠本身的規模能佔據一定的優勢,時間線拉長到五年、十年這個單位,則桃樹集團很難說不被這種科研型企業壓制甚至擠死。
可以說,企業想要傳承下去,科技實力已經越來越成為決定性的硬標準了。
就像星夢網不少視頻主號召的那樣,現代年輕人越來越看重性價比,而忽略商標的意義。
星夢網上的購物習慣,更傾向於性價比高的工廠,而非品牌。
就算是看品牌,也是看那些有眾多分工廠的、更注重質量保證的品牌,而不是高溢價的所謂名牌。
雖然名牌確實還是一部分人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工具,但這部分人以及這種心態,卻不再是主流,而成了一種糟粕。
這種認知在星夢網的年輕人群體中尤為明顯,他們彰顯個性的方式,不在於品牌而是內涵。
如果非要花大價錢消費,與其買名牌,這些不差錢的年輕人甚至更願意找一些網絡上的手工『作坊』去定製自己喜歡的元素。
被那些名媛闊少以及營銷團隊擺拍爛了的名牌,反而成了土的象徵。
這是最可怕的事情。
如果品牌的概念都失去意義的話,那麼對傳統企業來講,他們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桃樹集團的發展重心好在已經不斷的向第一產業轉移,可那些傳統的大品牌的日子卻越來越不好過了。
這點老桃看在眼裏,雖然不至於急在心裏,卻也明白,隨着科技和時代的改變,傳統企業必須要做出改變了。
「就像是我們的沉金產業園,一個智能化企業一旦掌控了製造能力,所謂的產業鏈我們甚至都能自己組建。
如果再進一步,我們再收購一些基礎的金屬冶煉、化學物質生產類的原材料工廠,那麼一個企業就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這是科技進步,智能化生產普及的必然結果。
而這種模式的原動力就是科技創新,未來這種類型企業發展的道路和方向,就是其所選擇的科技路線決定的。
就像是我們集團現在投資的航天飛機和主流的火箭,就是兩種不同的技術路線。
就像是現在的桃樹集團,自己投資的農場,研究自己適合農場條件的種子、種畜、以及與之配套的種植養殖路線。
農場的地理、地質與氣候因素,決定了企業的研究方向。
從生產到銷售掌控整個產業鏈,背後作為支撐的就是配套的技術,這也是顯而易見的。」
說着,桃醉看向了自己的小姨夫張啟蠻。
「而向您這種加工型企業,會慢慢的被你們行業內類似於微電科工集團那樣的企業建設的自有工廠取代。
因為在智能化管理和生產技術日趨完善的今天,全產業鏈自產才是最節省成本、也是最高效的選擇。
之前那種因為資金、管理、科技等條件限制的產業鏈模式,將會被漸漸的融合。
在我看來,未來不遠的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生產時代,一個企業就是一條技術路線的踐行者和開拓者。
雖然這種規則在有些領域不適用,就比如說配件種類眾多的汽車。
但你們也看到了,汽車行業現在都成什麼樣了,有錢的企業就能造車,而傳統的車企為了活下去,就越來越像一個搞組裝的代工廠了。
為什麼是代工廠而不是直接死掉?
不是那些新入行的車企沒能力組建汽車工廠,而是站在更高角度看問題的中州官方不希望資源浪費。」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