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賀的處境遠不像李重海之前說的那麼輕鬆,朱允熥雖然想讓李重賀牽制朱棣在美洲的發展,但因為距離太遠,再加上大明與朱棣表面上還要保持友好的關係,所以李重賀在美洲這邊也承受着不小的壓力。
「前段時間我剛和燕王見了一面,初步劃分了一下勢力範圍,算是達成了一個共識,短時間內應該不會發生什麼衝突了。」李重賀面色輕鬆的道。
「燕王什麼時候這麼好說話了,他年初不是還給父親寫信,對你在美洲表達不滿嗎?」李重海聞言也不禁驚訝的問道。
李重賀在北美洲,朱棣在中美洲,兩者雖然陸地上的距離遙遠,但海上勢力卻有不少的交集,比如倭國到美洲的航線,本來掌握在朱棣手中,但現在卻落入到李重賀手中。
雖然現在大明到美洲之間已經變成蒸汽船通航,倭國到美洲航線的重要性也下降了許多,但依然是大明與美洲之間主要的航線之一,所以朱棣對這件事也一直十分不滿。
「燕王當然不會這麼好說話,不過前段時間父親讓人放出風聲,說朝廷打算派人去南美洲,這個消息一出,燕王也立刻老實了許多,之前見面時又和我談起聯姻的事,最後我也同意了。」李重賀再次笑道。
「聯姻?誰和誰?」李重海聞言立刻追問道。
「還能是誰,你大侄子和燕王的長孫女,兩人年紀相仿,而且也都認識,過段時間就要張羅着給他們訂婚了。」李重賀無奈的道。
他受李節的影響,對這種政治聯姻有些排斥,但現在的局面上,聯姻的確可以有效的絕種他和朱棣之間的關係,所以思來想去,最終還是同意了兒子與朱棣孫女的婚事。
「訂婚了也好,我出來的時候,永慎這小子還吵着和我一起出征,被拒絕後還想偷偷的上船,結果被父親狠狠的教訓了一頓,以他的年紀,也是時候收心了。」李重海聞言也是哈哈一笑道。
永慎正是李重賀的兒子,李節的長孫,這小子聰明絕頂,李節教給他的東西一學就會,但就是沉不下心,而且他還膽大包天,平時一有機會就往外跑,前兩年他更是偷偷坐船想去大洋洲,跑到半路才被抓回來,氣的從不打人的李節也破戒了。
「慎兒的確是太胡鬧了,燕王的孫女也在京城上學,他們兩人也都認識,希望訂婚後他能收收心吧。」李重賀想到自己那個頑劣的兒子也不禁有些頭疼的道。
早在多年前,朱允熥就在李節的建議下,設立了一座皇家學院,學院的教學效仿求真書院,只不過學院裏的學生全都是皇族出身,海外的一些親王也會把兒孫送到大明求學,畢竟相比大明,他們那邊的教育條件實在太落後了。
李永慎和燕王的孫女自然都在這座皇家學院裏學習,只不過男女是分開的,但因為李節和朱棣的關係比較好,所以燕王一系的子孫大都經常去李節府上拜訪,所以雙方肯定早都認識。
「對了,我聽說陛下最近的身體不太好?」李重賀忽然又想到一件事,於是壓低聲音向李重海問道,他人在美洲,對大明的許多消息都不是很靈通,而且有些事情也不方便寫信,頂多就是和李節通信時提上幾句。
「這倒是真的。」李重海也露出凝重的神色道,「大哥你也知道先皇的身體不太好,駕崩的也十分突然,陛下是先皇的嫡子,似乎也遺傳了先皇的病,不過不像先皇那麼嚴重,年輕時倒是不顯,但現在卻時常胸悶心痛,精力也大不如從前了。」
「那父親怎麼說?」李重賀聞言同樣面色凝重的問道,朱允熥是他的親舅舅,他當然也十分關心對方的身體情況,不過他更知道,朱允熥是大明的皇帝,身體的健康也關乎到大明的穩定。
「父親為這件事也十分擔心,曾經和大娘多次進宮勸陛下,因為據父親和醫科的人研究發現,陛下的病是先天帶來的,藥石很難有效,只能以休養為主,偏偏陛下的政務繁忙,平時根本沒時間休息,這對他的健康也十分不利。」
李重海說到這裏頓了一下,接着又道:「剛開始陛下還有些放不下,但後來有次發病較重,這讓陛下也終於開始給太子放權,就像是當初太祖皇帝培養先皇一樣培養太子了。」
「文圻這個太子做的也不容易,現在陛下終於給他放權,這對他來說倒是一件好事。」李重賀聞言也鬆了口氣。
朱文圻不但是他的表弟,更是他從小到大的玩伴,兩人一起跟着李節學習,自然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哪怕他身在美洲,兩人也保持着半月一封書信的聯繫。
「是啊,我走的時候太子給我送行,拉着我說了許多,更是念叨大哥你好久,畢竟你這一走,能讓他說心裏話的人又少了一個。」李重海說到最後也嘆了口氣。
大明的太子不好當,特別是朱文圻從年幼時就做了太子,背後有無論人盯着他的位置,以前有李重賀陪着他,他的壓力還有人幫着分擔,可是現在李重賀一走,朱文圻能依靠的人就更少了。
「不管怎麼說,文圻總算是熬出頭了,再加上父親在一旁看着,應該不會出什麼大問題。」李重賀長出了口氣道,李節可是朱文圻的太傅,所以自然也是堅定的太子黨,朱文圻這些年雖然經歷了不少的明槍暗箭,但都在李節的保護下有驚有險的渡過了。
聊完了朱文圻的事,兄弟二人又聊了不少的家事,而李重海也詳細的了解一下李重賀在美洲這邊的情況,以及大明這幾年的移民政策變化。
當初諸王出海時,從大明帶走了不少的移民,當時大明的人口也一度有些緊張,於是後來也拼命的鼓勵生產,甚至一家生兩個兒子就獎勵一頭牛,生三個兒子則可以每月去當地衙門領錢,直到孩子十五歲成年為止。
經過二十年的鼓勵生育,一對夫妻最少也有三五個孩子,多的甚至達到十幾個甚至是幾十個,當然這些大都是妻妾一起生的,再加上這些年大明解決了糧食的問題,醫療手段也更加進步,使得孩子的成活率大增,所以大明的人口也出現一個爆炸增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