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科舉之年,早在去年的時候,京城中就已經擠滿了各地來的學子,這些人並不是都來參加科舉的,更多的人其實是來京城遊學,順便結交一下朋友,畢竟對於讀書人來說,結交一些朋友也能為自己日後打下基礎。
京城也因為這些讀書人的到來,比往常更加熱鬧了幾分,畢竟一般讀得起書的人,家裏都不會太窮,而有能力來到京城遊學的人,更是家境都比一般人強得多,畢竟在這個時代,出門遊學可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一般的窮書生可負擔不起。
不過李節自從那天聽到科舉的事後,卻一直心神不寧,暗中也一直觀注着這次的科舉,而當得知這次的主考官是劉三吾,考官是白信蹈等人時,李節也不由得暗嘆一聲。
歷史的慣性還是十分巨大的,哪怕科舉被推遲了一年,但這次的科舉依然與歷史上相差不大,連考官的人選都一模一樣,看來這次的南北榜案是無可避免了。
想到這裏,李節不禁嘆了口氣,他倒是很想插手進去,避免這件案子的發生,甚至為此李節還苦思數天,想要找到插手的辦法,但是最後他想的腦子都疼了,卻還是毫無辦法。
其實這也不怪李節,因為南北榜案十分特殊,李節之前又沒怎麼關注過科舉,現在匆忙之間想要插手進去,簡直難比登天。
甚至就算是李節真的插手科舉,恐怕也很難改變這次科舉的結果,反而還可能會惹禍上身,畢竟這件案子實在太特殊了,哪怕他明知道後果嚴重,卻還是無法阻止,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它發生。
另外李節也不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科舉這件事上,朱有燉和笛兒的感情升溫,也終於驚動了老朱,於是老朱下旨為兩人賜婚,也不等周王從開封來北京了,老朱自己主持為他們兩人訂婚。
自己的妹妹要訂婚了,雖然不是正式成婚,但按照古禮,訂婚卻是成婚前最重要的儀式,沒有之一,所以絕不能有任何的差錯,李節身為長兄,當然要一手包辦,所以他最近也十分的忙碌,至於科舉的事,也只能暫時的放到一邊了。
這天一早,李節接到宮中的召見,於是立刻進宮見到朱標,原來是朱有燉與笛兒訂婚的流程已經定了下來,需要李節確定一下,如果沒有問題的話,那日後訂婚就會按照這流程來辦。
本來朱有燉和笛兒訂婚的事,老朱是想親自過問的,但他這段時間的身體越來越差,所以最終還是由朱標接手,李節是他的女婿,翁婿兩人商量着來,倒也十分的順利。
「殿下,訂婚的事我沒有異議,不過我想問一下,這個婚事訂下來後,一般會等多久才會讓他們完婚?」李節看完流程後這才向朱標問道。
「這個可說不定,怎麼,你是想快點把妹妹嫁出去,還是想多養幾年妹妹?」朱標聞言也不由得笑着問道,雖說朱有燉不是他的兒子,但他卻一直十分欣賞朱有燉,所對這樁婚事也十分的上心。
「我是想晚幾年再讓他們成婚,畢竟兩人雖然已經成年,但年歲還是有點小,而且笛兒一直跟着我學習,學業還不算大成,許多東西我都沒來得及教給她。」李節實話實說道,畢竟和自己的老丈人也沒什麼太多的顧忌。
「行啊,那就等個兩年再成婚也不遲!」朱標聞言也是笑道,其實皇族子弟成婚都會晚幾年,比如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二人,都是在十七八才完婚。
就在朱標的話音剛落,就見一個內侍飛奔而來稟報道:「啟稟殿下,翰林學士劉三吾求見!」
「哦?定然是今年科舉的名次出來,快召他入殿!」朱標聽到劉三吾的名字也不禁十分高興的道。
旁邊的李節聞言卻是一皺眉,他也沒想到會這麼巧,之前他一直關注着科舉,只是實在想不出避免南北榜案的辦法,所以只能暫時放棄,前段時間科舉也如期舉行,卻沒想到這麼快就出成績了。
不一會兒的功夫,就見鬚髮皆白的劉三吾從殿外快步走了進來,李節見到對方也不禁為之一嘆,劉三吾今年已經八十五歲了,卻依然能夠健步如飛,相比之下,剛過七十大壽的老朱卻已經精力不濟,人比人還真是氣死人。
劉三吾是茶陵人,出身於官宦巨家,他父親曾經是元朝的翰林學士,兩個兄長也都曾在元朝做官,只不過元末戰亂,他的兩個兄長都死於亂兵之中,只有劉三吾流落到廣西一帶,還曾經做過一段時間提舉,後來明朝打過去,他才回到老家隱居。
不過劉三吾也真是長壽,在他七十三歲時,由他的同鄉茹瑺舉薦給老朱,很快就和他父親一樣,也做到了翰林學士的高位,而且還深受老朱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劉三吾在仕林中的聲望很高,他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坦坦翁」,在朝中也以直言犯諫著稱,甚至還曾經上書老朱,說諸王手中握有重兵,恐會對江山社稷造成威脅。
說實話,劉三吾敢說出上面的話,李節也十分佩服,因為李節自問沒有膽子敢說這種話,畢竟這可是離間老朱與親王間的父子感情,一個搞不好就可能人頭落地。
也正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所以劉三吾這次才被老朱任命為主考官,畢竟以劉三吾的官聲,應該不可能出現賄賂作弊的事,然而歷史就是這麼奇妙,偏偏就是劉三吾做主考官的這一屆科舉,發生了科舉史上的一大奇案。
只見劉三吾快步來到朱標面前,然後雙手將一份奏本呈上道:「啟稟太子殿下,今次科舉取士已經結束,取中貢生共五十一人,其中會元為江西宋琮!」
「快呈上來讓我看看!」朱標聞言也露出幾分喜色,隨即就有內侍上前取了奏本,然後呈交給朱標觀看,李節本來就站在朱標身邊,於是這時也扭頭看了一下這份貢生的名單,每個名字後面還會有這些貢生的籍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