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武當山脈的堵水,在錫縣(白河縣)與武當縣的中間匯入沔水,入河口東岸平坦開闊而西岸崎嶇逼仄。
漢軍的營寨亦分西東對望而落。
其中,鄭璞親自督領八千餘士卒在東岸扼守,而西營僅有龐宏部兩千士卒。
但吳軍無有攻打西營的打算。
那邊的地形太過於陡峭了!
戍守兵力雖然不多,但比東岸的營寨更難被攻陷。
是的,心有不安的朱然與張梁,還是開始了讓士卒們死力攻堅。
至於無法尋到鄭璞有可能設謀的痕跡,他們在督兵攻堅之餘還廣派斥候在周邊警戒,防備未知的危險。
同樣,連續攻打了數日的他們看不到絲毫勝利的曙光。
只是讓早就蕭瑟的堵水河谷,平添了許多屍體在訴說着寒冬的悲涼。
但朱然想將唐咨部救出來的冀望,並沒有寄托在攻破漢軍阻攔之上,而是想給予他自救的機會。
蓋因朱然知道,自身是不可能攻破漢軍營寨的。
堵水河谷南端的那邊,尚有丞相部的萬餘人在駐紮呢!
哪怕他將此地鄭璞部攻打的岌岌可危、士卒死傷慘重,但丞相完全可以復遣兩三千士卒前來助戰。
攻守雙方士卒的傷亡本就懸殊。
他以兩萬有餘的兵力進攻萬餘人的鄭璞部,哪來的破營希望!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並非是他不吝惜麾下士卒的性命,而是為了將鄭璞部遏止在此、讓丞相部不能從容離開堵水河谷罷了。
因為他已然派遣心腹之人,分別趕去上庸城與子午谷了。
遣人往上庸,是他知道漢軍對上庸的圍困乃是空缺出了西城門的方向,唐咨部若是突圍,可以途經西城從秦嶺南道歸來與他會合。
如此,朱然部的戰略目的便從攻堅變成了接應,自然也能更容易達成。
唯有的顧慮,那便是唐咨部如何擺脫丞相部的追擊。
此亦是朱然遣人去子午谷尋魏軍的緣由。
他想請夏侯霸派遣兩三千士卒趕到廢棄的洵口戍圍處,於山林中廣設旌旗、大作鼓吹等,佯作魏國大軍前來接應的假象,以此來讓漢軍的追擊稍微滯留,好令唐咨部的突圍更容易些。
至於,從上庸往西城突圍的這段距離,需要以多少士卒作為斷後之軍,那就只能讓唐咨見機行事了。
朱然唯一能給予的保證,是只要唐咨部進入秦嶺南道後,他即使拼盡本部所有士卒甚至是戰死,都一定會讓唐咨部毫髮無損的歸去江東。
唐咨得到這樣的口信後,感慨萬千。
入江東征伐多年的他,當然知道朱然的言出必行;亦對彼不吝自身麾下性命,也要將自己救出來的豪烈很感激。
是故,對突圍不抱有多少希望的他,仍願意試一試。
若是突圍失敗了、身喪在上庸-西城這段路程中了,就當是「將軍百戰死」的必然罷。
然而,可惜了。
他有了決死之念,但夏侯霸卻不願意成全他與朱然這段捨命相互扶持的佳話。
夏侯霸回絕了朱然的請求。
聲稱自身得到的將令,乃是侵擾漢中郡的黃金戍圍、遏制漢軍有可能從漢中郡復遣來的兵馬,而並非是為了給唐咨部作疑兵、將自身麾下士卒陷入危險中!
比如,他如朱然所願遣兵前去了,萬一漢軍丞相部直接棄唐咨部不顧,改為前來攻擊魏軍呢?
兩三千疑兵,如何抵擋!
而這些疑兵被擊敗了,漢軍銜尾追擊而來,他又如何扼守住子午谷的營寨?
且夏侯霸回絕之餘,還對朱然遣來之人反詰。
曰:「貴軍上庸郡五千士卒不可棄,便將我國士卒性命視作草芥乎!」
這樣的回覆被使者帶回來,朱然聽罷當即鬚髮皆張、怒不可遏。
蓋因夏侯霸是在強詞奪理。
以兩三千士卒作疑兵,若是漢軍轉來攻擊,徑直返身歸去即可!
漢軍哪能追得上!
何來「以魏軍士卒性命作代價助吳軍突圍」的指責!
這分明是魏軍不願意出力,想看漢吳相互攻殺、以期坐收漁翁之利罷了。
然而,縱使他明知夏侯霸是在推脫,卻也無法反駁什麼。
魏國本來就沒有義務為吳國出力。
復遣使者過去交涉,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而他的副將張梁,則是提出了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求人不如求己,他想引本部四千餘人趕去西城,接應唐咨部歸來。
對此,朱然頗為意動。
他無法攻陷鄭璞的營寨,但是以本部牽制鄭璞部還是可以做到的。
哪怕是漢軍丞相部提前得悉了他們的意圖,徑直引兵前來與鄭璞部合兵,他都有信心將之牽制住一些時日,避免唐咨與張梁部的歸路被斷。
但有時候,世事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朱然復遣人去上庸城,將以張梁部作為接應之事知會唐咨時,唐咨卻不打算突圍了。
緣由,同樣令朱然部無法反駁。
唐咨覺得這樣的突圍,必然會讓吳軍死傷慘重;甚至稍有不慎,乃是以張梁部為他陪葬了!
畢竟,在東三郡的漢軍不止鄭璞與丞相部。
而漢軍若是從扼守巴山北道的關興部,調遣五六千士卒前來堵水河谷,衝破朱然部的阻攔將他與張梁部的歸來斷掉,陸遜部是無法阻止的。
且漢軍調兵的路途,並不算遠。
至少要比他從上庸城突圍到西城,在走秦嶺北道至堵水河谷要近得多!
是故,唐咨不願意突圍了。
他覺得朱然為了上庸這五千士卒,而讓更多士卒喪命的做法不可取。
好吧。
無奈之下的朱然,唯有繼續進攻鄭璞的營寨了。
心中亦開始思忖着,先前孫權與陸遜將上庸城五千士卒劃入「代價」中,或許是早就預料到了他如今的為難?
他沒有答案。
只是努力用這樣的推測,來寬慰自身無法救援上庸的無奈。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於不知不覺之中,時間已然來到了紹武六年(243)的正月。
而攻堅了月余時日的吳軍,亦不出所料的罷兵了。
其中,原本做好死傷慘重的朱然部,不過傷亡了四千餘人;但可進退自如的陸遜這路,戰果則是令人膛目結舌。
竟喪亡了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