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巡撫王承裕由瀋陽前往丹東,其主要目的並非是巡視領地。而是基於當前行政區劃的改變。
朝鮮王國的平安道目前劃歸遼東布政司,平壤府在其中。咸鏡道劃歸渤海布政司。
剩下的朝鮮布政司還剩六個道。之後全部要改為府、縣制度。
王承裕前來丹東,亦是要和即將動身,啟程前往漢城任職的朝鮮總督王陽明見面。
…
…
平壤府是朝鮮王國的重鎮。王守仁自去年十月底攻下這座重鎮就一直呆在這裏。
至此差不多有四個月的時間。
他這段時間非常清閒,也就是處理下平壤城的政務,剩餘時間都在讀書。
十一月份時是等張昭在漢城出結果。等完成兼併朝鮮王國,他被張昭表奏為朝鮮總督,又需要等朝廷決策。政務,他其實管得不多。都是交給下屬。
此時,朝鮮王國的官員們都還在位,還在幹活。而到開春之後,大明的官吏則是紛紛抵達。他更有空閒時間。
丹東城的建設,目前都是新軍營的後勤官員方儲在負責協調,興建起遼東自金州之外的另一座港口城市。
城內,官衙之後的庭院裏,王陽明在竹林前徐徐的踱步。他早年曾經有學習程朱理學格物致知,對着竹子格的故事。因而,他在平壤城中住這幾個月,對這片竹林特別喜歡。
這些天,他一直在讀書。倒不是讀四書五經。他是響噹噹的兩榜進士,而且名次在二甲前列。若非是父親在翰林院任職,他也不會進六部當「觀政進士」,而是會直接進翰林院當翰林。
或許,這樣他的人生又是另外一條路。當然,他其實並不在乎未來是否能當宰輔,位極人臣。他的興趣在「經學」,在軍事。
他這些天讀的書,都是張昭在鳳凰城見他時,給他帶來的京中各種報紙、雜誌。上面的文章基本就是大明最新的學術動態。
譬如:張昭所創辦的京師大學。其名下就有兩本雜誌,一個月一期,在各縣城的郵局接受天下士民的訂閱。分別叫做:、。
這基本就是對着儒學,特別是程朱理學的缺點窮追猛打。
儒學有一個很核心的思想,叫做「重農抑商」。歷代王朝都是這麼幹的。先秦時期的法學集大成者韓非子更是點名「商人」為五蠹之一,危害社會,危害國家。
但是,京師大學的一些學者提出了新的理論。如果只是運輸商人、二道販子,這確實是不必提倡的,要課以重稅。比如:當下最賺錢的生意:海貿。但是製造業卻可以增加社會商品,帶來就業,稅收,造福百姓。
這些學者以紡織、鋼鐵產業、酒業來舉例,得到一批人的擁護。
而如今大明在張昭的影響之下,確確實實正在走這條路。叫做:無農不穩,無商不富。正在大力的發展手工業,並提出要以機器來代替人力,提高社會生產率,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這一整套的理論嚴重的衝擊着自兩漢以來奠定霸主地位的儒學體系。
滿朝諸公因為國家的財政問題都很務實的選擇支持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徵收商稅,來彌補虧空,同時逐步的減輕農民的負擔。這裏沒有用百姓。
因為百姓現在被細分為很多種:手工業者,工人,農民,小商人等等。現在講「與民爭利」,大部分讀報紙的人都會想一想,這個「民」到底指的那些人!
如果說的理論,是非常務實的,且極大的衝擊着儒學的體系,促使士林大儒們深思,想要為聖人補全這一塊理論。
那麼則是把程朱理學衝擊的七零八落,其影響力更甚。
經濟學,比較是一個理論性的學說,誰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並沒有一定之標準。驗證起來比較困難。
但數學就不同。對就對,錯就是錯。而且君子六藝,數學本來就是包含在其中的。只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沒有想到,數學發展到高深的階段,會如此的艱澀,又如此的嚴謹,完全是一個新的天地!
程朱理學的核心觀點,萬物皆有理。從而衍生出理、氣、數、道等觀點。
那麼,數學,就是完全的、直白的,把這個「理」揭示在所有人的面前。對就對,錯就錯,完全不容狡辯。
這個把理學給坑慘了。但凡讀書人,心裏都有點數,亞聖他老人家的數學估計是一團糟。
大明的河東派為何如此興盛?遠超其他學派。比如陝西的三原學派等等。其核心原因就是:大儒薛瑄在努力的「修正」理學的缺陷:理只在氣中,決不分先後;天下無無氣之理,亦無無理之氣。
其中就包括補齊在數學上的短板。
但一出,河東派幾乎被人反對者冠以「空談」之學。無論是理、氣,都被歸納為數學公式,無須這種玄之又玄的說法,直接可以表達出來,寫的明明白白!
這無疑是一種進步。因而,吸引了很多大明的讀書人。
額外說一句,看各種籠統的歷史資料,總說「明清」是儒學的黃昏,壓抑人性,巴拉巴拉一堆。這是大錯特錯的!請把「明」從這些個話中摘除掉!
大明的讀書人壓抑個屁哦!能不能理解「誨淫誨盜」這個詞?大明讀書人最喜歡幹這個。特別是明末時,商品經濟的發達,其風氣之張揚、開放,說一句「城會玩」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真正壓抑的是滿清,和大明有個毛線的關係。
大明的儒學,前有薛瑄斷然的「修正」朱熹的理論。後有王陽明提出的「心學」,跳出理學的框架。一個個都是敢於挑戰學術權威,「我注六經」的人物。
所以,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儒學在大明並沒有固化,還是有人在不斷「修正」其理論。用現在術語,就叫「xxx主義的中國化」。對比起來,就叫做:孔子學說的大明化。
對河東派的衝擊很大,但同樣的有人在汲取其中的營養,來豐富自己的學說。
如今大明流傳着一句話,據說是張昭在某次去京師大學視察時說的「哲學是一切科學的科學,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
王陽明在竹林處來回走着。他也在思考他的理論。
他讀書多年,兩榜進士,自身的知識體系還是在儒學框架之內。但是:孔子之教,間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無歸;依違往返,且信且疑。
所以,他和贊同程朱理學的觀點:萬物皆有理。但是如何去獲得、認知「理」,現如今的「科學」、「數學」,都是通過「格物」的方式,但是他認為應當是通過自己來獲得。
何解?
致良知。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竹林處轉悠累了,坐下來思考了一夜的王陽明忽而大笑,「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
「守仁早歲業舉,溺志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於眾說之紛擾疲苶,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於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
然其辭官、復起、鎮守、用兵,於聖人之教,且信且疑。
十七年春,守仁得昭書,閒居於平壤,苦讀四月余,恍若有悟,體驗探求,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然後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
——,王守仁傳